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是高校在社会服务中所发挥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的现实能力。地方高校作为我国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事实表明,尽管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如何抓住机遇,增强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摆在我国地方普通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紧迫、艰巨而持久的任务。作为高等教育一大基本职能的服务社会,至始至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目标,教师服务社会发能力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大中心工作。立足基础找差距,基准切入图发展,展显的就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全景影像。
一、立足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最为年轻的二级学院,2015年成立以来,学院在完成及其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狠抓科研与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尽管与其他专业学院相比有不少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自身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作为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负责人、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我院尹伶俐教授2015年成功申报教育部“高校德育成果文库”课题,完成“一校一书”,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海洋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书;作为黄埔区理论宣讲团讲师尹教授承担了广州市、黄埔区十八大来的理论宣讲工作;作为广州海警训练基地海警专业培训授课教员,尹教授为海警训练基地进行多次相关专业培训;同时,她作为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还承担着较多学术研讨、交流以及各种评委等工作。
作为资深《航海天文学》教师,苏怀富老师创立的“通过‘星距’直接求得船位经纬度”、“通过‘天测船位方程组’直接求得船位经纬度”的研究成果至今国内航海理论与实践界都未见超越。牟方君、孙利龙老师主持完成的黄埔区科技人才数据库为黄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决策依据。吴妙英老师作为执业律师较长时间里担任广州航海学院的法律顾问。马英明老师核改的整个生产企业的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流程、独立完成的中型双室油气淬真空炉的整个引进安装调试运行过程、编制的工艺流程,直至现在还在正常使用。我院大部老师参与黄埔区政府与我校航海文化合作研究,形成的《航运与广州现代》、《南海神信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航运文化》等文化建设成果,为广东海洋文化事业发展增添了些许色彩;占毅博士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核心刊物陆续发表的理论文章、出版了学术专著《广东高校红色教育研究》,还多次应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文广新局邀请,参与2016海上丝路文化活动季中的羊城学堂系列讲座,并主讲《海上丝绸之路上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获得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荣誉等等。
二、查找差距
基于上述基本情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由于客观专业任务的限制,与地方社会经济尤其是新兴产业联系不够紧密,新的增长点不多,缺乏鲜明特色,竞争力量不足、服务地方的能力不强,效率不高,在院系群体中属弱势群体。就目而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服务意识存在偏差。从我们自身来看,首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专业教师,认为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难以找寻恰当切入点,不便服务社会。其次有些教师服务意识尚缺,习惯于闭门教书,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不愿意花时间去搞科研,或者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另外,部分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即使拥有科研专利或应用技术成果,因为社会缺乏动力机制而不愿意主动将其推向社会并使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二是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当前我们开展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仍然停留在开展培训和理论宣讲、技术咨询等上面,在很多服务方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三是社会服务质量不高、成效不大。以往开展的不少服务活动多是临时性、随意性的,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服务效果不明显。尽管我院在科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仍然无法针对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不能将学科优势融为产业优势。再者就是,我院与地方之间缺乏稳定互动,无法实现深度对接。
三、图谋发展
1、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既然学校提出立足广东,依托行业,面向华南,辐射海外,服务一线,坚持“以专业为龙头,以学科为支撑,以行业为依托,以应用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突出行业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思路,要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作为学校的教学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应该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服务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打破保守的观念,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其次还要深入学习和实践习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并以此为引领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切实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改造世界的实践性品质。
2、明确服务定位。所谓服务定位是指高校对自身在服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的一种定型化认知。一般来说,高校社会服务的科学定位必须依据自身现有的条件,从实际出发,顺应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有限,高校应找准服务的着眼点、切入点、重点,凸出服务特色,强化服务优势对于高校脚踏实地开展社会服务具有现实意义。就马克思主义学院而言,具体需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素:理论品质、理论条件和理论实力,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行业与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3、建设服务队伍。社会服务队伍是高校社会服务行为的实施主体。队伍的建设水平决定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层次、效益、社会影响。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稳定现有社会服务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尽快建设一支结构更合理、素质更优良、善于协作、勇于创新的社会服务队伍,更好地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4、拓展服务领域。要根据港珠澳大湾区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自身航海的条件、特色,充分发挥自身行业优势,丰富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首先,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出谋划策,为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咨询论证,为政府部门提出规划、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积极参与开发地方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挖掘地域海洋文化、民族文化底蕴,壮大地方文化精神,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再次,积极为基层服务。应广泛设立基层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产业示范基地, 通过政策宣讲、科技和普法宣传、文艺演出等形式服务社区和地方,加快基层建设事业发展。最后,开放校园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其丰富齐全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教育资源,指导、促进学习型企业、政府机关、社区、城市、家庭的形成,帮助社会文化教育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满足社区公民继续教育设施和条件,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当然,我们清楚地看到,作为理论教育为基本工作形式的教育教学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与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朝夕之间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在今后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定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依据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得基本理念,不断增强意识,明确定位,找准方向,夯实基础,养足实力,精确切入,扎实推进本院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力争早日为学校更好服务社会做出应有贡献。